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復旦出土文獻

復旦出土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31 10:21:09

❶ 復旦大學的姜鵬在百家講壇講了幾次

2000年9月姜鵬開始隨朱維錚先生治學,成為當時朱維錚先生門下年齡最小的弟子。而就在那時朱維錚先生在時隔十數年後,首度重新開設「中國經學史」的課程,朱先生這門課有個習慣,每次都預先布置下堂課的主題,並要兩名學生在他開講前做讀書報告。姜鵬這個新兵便光榮的在第三堂課就要做讀書報告。而不巧的是那時候姜鵬當時正中了「秋毒」患上帶狀皰疹。於是便忍著疼痛寫了一篇《孔子與儒的角色轉變》。雖說朱維錚先生在前一堂課中已然說過,甲骨文中沒有「儒」字,但姜鵬考察了可靠資料,發現甲骨文中已經識別出「儒」字。於是這個小牛犢便在課堂上向學術界泰斗朱維錚教授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並提供了可考察的資料。姜鵬講完自己的意見後,朱維錚先生非常高興,認為姜鵬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資料,並且改變了他的看法。事後先生還用這些材料寫了篇《難說的說儒公案》,發表在《文匯讀書周報》上。
同時姜鵬因為這件事給朱維錚教授以及師兄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姜鵬年紀輕輕的便有機會同師兄們參與朱維錚教授主持編校的書籍《利瑪竇中文著譯集》
2012年偶然的機會,百家講壇的編導看到姜鵬的一些關於上海青年讀書活動的公益性講座後,便邀請姜鵬參加百家講壇這樣一個能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平台上來,於是便有了百家講壇之行。[1]
同時我們也發現王立群先生以前在百家講壇講《史記》的時候也石也讀「shí」,也曾遭受質疑。看來這個問題並不簡單。隨後部分網友指出《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4版),其中「石」字沒有「dàn」的讀音;一本《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5版),其中「石」字「dàn」的讀音後括弧中有一段說明:「在古書中讀shí,如二千石、萬石等。」

姜鵬
據了解北京師范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歷史小說家史傑鵬先生表示,「石」和「擔」的情況屬於同義換讀,把「石」讀作「擔」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因為「一石」和「一擔」的分量相同,因此產生換讀。宋代以後,把「石」讀為「擔」日趨普遍,但也只限於民間,「石」的「dàn」這個音,在《康熙字典》中也不見載,可見這個字的俗讀當時並沒有得到官方承認。史傑鵬為此專門在《文匯報》文匯學人版發表了文章《「二千石」之「石」究竟怎麼讀》來闡述這個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先生認為,漢代的「二千石」肯定不能讀「dàn」音,當時還沒有這個讀音。[2]
朱維錚病危那幾天,姜鵬反思,「自己這幾年就像個貪玩的孩子,耽於藝文,忘乎大道。總以為有先生在,不用自己操心。」在最後的日子裡,朱維錚用整整兩個晚上和姜鵬長談。姜鵬曾對人說。他承認先生批評他在「百家講壇」上做《漢武帝的三張面孔》節目,告誡還是要把根基牢牢扎在學術上。這些年來,大家從這個節目中了解歷史,也把歷史變成了消費文化的一部分。學者明星化,泛濫成災的歷史劇,使歷史成了娛樂場。這和史學家守護的原則勢同水火,朱維錚難容對歷史的輕佻,直言:「於丹不知《論語》為何物」。「那些粉絲中了毒,像喝了毒奶粉一樣。」[3]
在「百家講壇」主講並創作《兩宋風雲》的袁騰飛被爆不少片段有抄襲小說《柔福帝姬》的嫌疑。針對袁騰飛回應「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復旦大學歷史系講師、宋史專家姜鵬表示,作為教師、講史人,應該有起碼的道德自律和學術真誠,他的回應完全看不出這一點。姜鵬說,「學術界有個標准,在相同主題情況下,如果連續13個字元與其他作品相同,則視為抄襲。」而袁騰飛抄襲作者原創作品的情節,更是對作者創意的抄襲。

❷ 黃蛉的求學之路

成為「最牛高考作文」
2009年6月17日20時36分,國內著名的文字資料網站「國學數典」論壇上出現一篇名為《高考閱卷花絮:四川驚現甲骨文作文》的帖子,發帖者名為「dzjimagine」,可能是一位在現場閱卷的老師。發帖稱當日在語文組發現了「閱卷以來的最勁爆花絮」——一篇用古文字書寫的作文《熟悉》。
「dzjimagine」說,發現該作文的是語文一組的作文閱卷老師,他隨後茫然地向閱卷組組長報告。由於高考沒有規定不準用古文字書寫,所以閱卷組組長仍然只有茫然地向語文質檢組報告;而質檢組的第一反應仍是茫然。
「由於高考閱卷禁止拍照、禁止將相關材料帶出閱卷場,所以我當時並沒能拍到作文的照片(估計有作文組的老師已經悄悄拍過)。經過粗略察看,這篇作文主要用了甲骨文、青銅銘文、大篆等古文字字體,書寫十分工整,字體非常標准。」該網友還說,這件事立即在語文閱卷組引起不小的震動,當晚6時左右當天的閱卷工作結束後,有老師向語文質檢組打聽這篇作文的評分情況,質檢組的回答是,他們已經與四川大學的某古文字專家聯系過了,請這個專家盡快將這篇作文的文字翻譯成簡體字,然後再評定作文的水平。 文章跑題僅得6分
這則消息隨即引起了四川媒體的高度關注。6月21日,部分語文閱卷老師處證實:在閱卷組的總結會上,閱卷組組長通報了有關這篇高考作文的評分情況,專家發現裡面有甲骨文、金文,還有小篆,因為偏題,得分偏低。
成都中心城區一位閱卷老師表示,在閱卷組的總結會上,閱卷組組長通報了有關這篇高考作文的評分情況。「專家委員會的專家都看了,通過翻譯後,他們發現這篇作文雖然是以《熟悉》為題,但內容卻離題很遠。」最終,專家們給出的分數並不高,「大概就只有幾分」。
對此,語文閱卷組組長李誠拒絕接受表示。但對這篇作文得分不高的事並沒有否認。「高考作文有一套嚴格的規定。標準定了,就不允許爭議和修改。」
這篇文章僅得6分。網友們把這篇作文稱為今年的「最牛高考作文」,寫作者被大家封了一個很有90後特色的名字——「古文字達人」。 怕不出彩冒險選擇
經過連續幾天的尋找,6月23日,該文的作者,就讀於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的黃蛉和他的語文老師蒲體超,並取得了黃蛉高考後摹寫的古文字作文。
事實上,這是小黃第二次參加高考了。去年高考,他沒上一本線,最終選擇了留在原校復讀。蒲體超是從小黃復讀時才開始認識他的。但兩人「很快就要好起來」,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愛好——古文字。
蒲老師表示,黃蛉用古文字寫作文並非為了搞怪,而是興趣所致,一時靈感。他的意願一直是想考一所上海的大學,最喜歡復旦大學。復旦大學有個叫劉釗的教授,之前破格錄取了一名三輪車夫當研究生,只因為三輪車夫在研究甲骨文。
黃蛉說,他是怕作文不出彩,所以才選了一個冒險的做法。已經被認知的甲骨文有1000多字,他大概會寫七八百個字。這次高考前一周,學校發了考生須知,沒有規定不能用古文字寫作文。小黃當時就想:可以用古文字寫作文。結果,考試中他用了超過一個半小時,才寫完作文。
對於只得6分的作文,黃蛉說:「雖然只得了6分,但我不後悔。這次打擊,不會減少我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的興趣。以後我能達到什麼造詣?我不敢說,但我希望在大學里讀語言文字方面的專業,增加對古文字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學成後,我想進孔子學院去教書。」
據悉,蒲體超將於今年底到美國一所孔子學院教授中文,這是他去年就受邀而定好的行程。
學習成績優良,不張揚,小黃的同學對他印象頗佳。有一次同學偶然發現小黃會寫一些奇怪的文字,非常驚訝,一個普通高中生居然懂這些!小黃會甲骨文的事也只在小范圍的同學中流傳。
高中畢業時,好幾名同學找小黃用古文字給他們寫名字和畢業留念。小黃說,有些名字的字在他知道的甲骨文中沒有,他就自己「創造」了幾個古文字。「我在同學中是小心翼翼的。有的同學問我怎麼會寫甲骨文,我就說沒什麼,只會幾個字而已。我感覺在同學中太標新立異不好。我喜歡那句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考研可以申請復旦
6月25日,黃蛉的家人和老師查到了他的高考分數:428分。比他此前的估分低40多分。因分數過低,能否念一所好學校成為眾人關注的話題。曾經,西南財大天府學院表示願意錄取黃蛉,並開出全免學費的優惠條件。不過該校主要是財經方向專業,沒有文字方面的專業。
此後,有媒體披露,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有可能破格錄取黃蛉。該中心曾破格允許只有高中學歷的三輪車夫蔡偉參加該校的博士生入學考試,並最終錄取。6月25日,黃蛉前往上海,拜訪了該中心主任劉釗教授。
看了小黃摹寫的古文字作文,劉釗對有些拘謹的小黃贊不絕口:「有一定天賦,我很欣賞。雖然從研究的角度還很初步,但高中生有此愛好,值得肯定。現在有志研究甲骨文的人才非常少,研究國學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劉釗同時也表示,小黃看的書不夠,有的古文字解釋不準確。希望他調整好心態,大學里要打好基礎。本科難以破格錄取。如果有其他好學校願意破格,當然是好事。即使沒有,也不要氣餒。
「到考研究生的階段,我可以幫你推薦,提供讀研的便利和指導,可以報在我門下。」劉釗說。6月25日正好是小黃20歲生日,劉釗送給黃蛉一本自己著的《古文字構形學》,讓小黃通過電子郵件跟他學習。 特招入校
盡管沒有獲得復旦大學特招,黃蛉並沒有放棄求學之路。這個暑假,他應邀到湖南大學接受測試和專家面試,雖然專家們給予了肯定,卻因考分過低等原因最終沒有被錄取。
8月26日,高考錄取第一階段工作結束。原本被認為很有可能被西南財大天府學院錄取的黃蛉,最終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西南財大天府學院負責招生就業工作的管老師表示,黃蛉的高考成績為428分,上了專科線,在填報志願時,也填報了該校。但由於各種原因,學校最終沒有給黃蛉發出錄取通知書。
2009年8月,教育部門組織了四川大學的一批古文字專家對黃蛉進行了測試,測試非常順利。9月初,黃蛉意外地收到了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錄取通知書。9月14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2009級全體新同學、學院教職員工參加了開學典禮。黃蛉出現在該校新生隊伍中。
據悉,黃蛉就讀的專業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課程包括: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文學概論、美學、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文化名著導讀、中國民俗學、公共關系學等。
黃蛉終於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從媒體披露「甲骨文作文」並找到黃蛉那天起,黃蛉及其語文老師蒲體超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昨日,本報采訪了黃蛉和蒲體超,他們都希望輿論能停停,讓他們休息一下。
惋惜:「甲骨文」給他惹麻煩
「如果下一屆學生問我作文該用甲骨文還是現代漢語,我肯定要求他們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蒲體超說,學古體字可讓大家避免錯別字,幫助學習文言文。
「我在考前並沒有暗示他寫甲骨文作文,我從網上看到相關報道時還不知道是
他,直到他給我打電話。」蒲體超當時就狠狠地訓了黃蛉,他已預見到這種不符合常規的表現形式,很可能給黃蛉惹上麻煩。不過,黃蛉表示:「我會以最成功的心態去接受這次最失敗的結果。」
反駁:不贊同專家說「給零分」
師徒倆在網路上翻看過專家和網友對此事的評價,對部分認為「該給此作文打零分的專家」則表示不贊同。
「我知道,不少人去評價一件事時,站在一種審判立場上,自認為代表著『秩序』,但我想請問專家,假如你是這個孩子的老師,罵他一頓就不管他了嗎?」蒲體超希望喧囂過後黃蛉會繼續走好下一步。
自豪:將到美國教授中文
據悉,蒲體超將於今年底到美國一所孔子學院教授中文,這是他去年就受邀而定好的行程。
那他是否還會教甲骨文呢?蒲體超說:「在我的實踐中,小孩子天生喜歡看畫的東西,也喜歡畫出來,反而更容易接受甲骨文。這對減少錯別字,加強記憶,非常有用。」普通人寫下一個又一個甲骨文時,能感悟和祖先對話的魅力,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消除對甲骨文的誤解,跟他和黃蛉一樣,分享文字的力量和樂趣。

❸ 【考研】復旦漢語言文字學的古文字學方向的問題

1.報名的時候就要選擇導師。古文字學是中心招的,文字學是系裡(殷寄明老師)招。
2.復試沒有明確的范圍,主要是根據你的專業方向,由老師測試相關的專業知識。當然一般集中在文字學、上古語言方面。
3.據個人所知,中心對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求極高。如果報考古文字學的話,建議仔細讀一下裘錫圭先生的書,陳劍、劉釗諸位先生的文章最好也看一些。另外多熟悉基本的出土文獻材料。

❹ 那個學校的歷史文獻學專業有出土文獻研究

出土文物研究屬於考古專業。

另外,沒有歷史文獻學這個專業,只有古代文獻專業,一般在中文系。

❺ 誰知道百家講壇中復旦的姜鵬

個人簡介姜鵬,祖籍浙江寧海,中共黨員,歷史學博士,著名史學家朱維錚先生最年輕的愛徒,現任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講師。中國宋史學會會員,台灣何創時藝術基金會客座研究員。上海公益活動「中智杯」上海青年人文經典讀書活動2010年度最受歡迎的老師。2012年以最年輕的演講人身份[1]在CCTV-10央視科教頻道《百家講壇》6月首播的「漢武帝的三張面孔」系列中擔任主講,視角獨特,獲得好評。曾參與編校朱維錚教授主編的書籍《利瑪竇中文著譯集》等。 生平經歷姜鵬,男,漢族,祖籍浙江寧海,出生於1978年11月23日,中國共產黨黨員。
2000年開始在復旦大學歷史系深造,走上了揭開探索歷史的道路。跟隨中國著名史學家朱維錚教授專修中國思想文化史。 2000年9月——2003年1月,在復旦大學歷史系學習,攻讀專門史專業中國思想文化史方向碩士學位,師從朱維錚教授。 2003年3月,經導師同意,系、校等相關部門批准,提前攻讀專門史專業中國學術史方向博士學位,依舊師從朱維錚教授。 2006年7月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並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任教。 初生牛犢不怕虎2000年9月姜鵬開始隨朱維錚先生治學,成為當時朱維錚先生門下年齡最小的弟子。據說每次姜鵬見到朱維錚先生都很惴惴不安,敬仰已久的大師,忽然就在眼前。而就在那時朱維錚先生在時隔十數年後,首度重新開設「中國經學史」的課程,朱先生這門課有個習慣,每次都預先布置下堂課的主題,並要兩名學生在他開講前做讀書報告。姜鵬這個新兵便光榮的在第三堂課就要做讀書報告。而不巧的是那時候姜鵬當時正中了「秋毒」患上帶狀皰疹。於是便忍著疼痛寫了一篇《孔子與儒的角色轉變》。雖說朱維錚先生在前一堂課中已然說過,甲骨文中沒有「儒」字,但姜鵬考察了可靠資料,發現甲骨文中已經識別出「儒」字。於是這個小牛犢便在課堂上向學術界泰斗朱維錚教授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並提供了可考察的資料。據說姜鵬當時心裡極其忐忑不安,師兄們都倒吸冷氣,因為先生留給大家最重要的印象就是威嚴。不知對一個剛入門的毛頭小子提反對意見,朱維錚教授會是怎麼樣的態度。可誰知,姜鵬講完自己的意見後,朱維錚先生非常高興,認為姜鵬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資料,並且改變了他的看法。事後先生還用這些材料寫了篇《難說的說儒公案》,發表在《文匯讀書周報》上。 同時姜鵬因為這件事給朱維錚教授以及師兄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姜鵬年紀輕輕的便有機會同師兄們參與朱維錚教授主持編校的書籍《利瑪竇中文著譯集》 登百家講壇以自己的所知所學回饋社會,做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宣傳工作,是一名學者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2012年偶然的機會,百家講壇的編導看到姜鵬的一些關於上海青年讀書活動的公益性講座後,便邀請姜鵬參加百家講壇這樣一個能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平台上來,於是便有了百家講壇之行。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所謂的『三張面孔』,就是指在《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鑒》這三部史學名著中,各有一張漢武帝的面孔,對漢武帝形象的描繪、把握,大異其趣。本書嘗試著解讀各部史書中漢武帝的形象,比較這三種形象有什麼不同,分析他們為何不同。 客觀地說,大眾對歷史的了解仍限於野史雜記和網路全書上的內容,如果說還有一些更理性的了解,那應該就是時常看卻從未研讀完的《史記》和《資治通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武帝的三張面孔》打碎了大眾的一些曾經固持的歷史見解。心理上的反彈,讓人手捧此書幾度翻讀。[2]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央視百家講壇節目《漢武帝的三張面孔》的播出,一位年輕的學者逐漸走入了觀眾的視野,他就是復旦大學歷史系講師姜鵬。在節目中,主講人姜鵬以其獨特的講述方式,冷靜客觀的分析贏得了很多網友的好評。同時,也引發了不少質疑,其中一項就和上面提到的「石」字的讀音有關。姜鵬在節目中將「二千石」的「石」讀作「shí」,有不少網友認為應該讀「dàn」,並稱「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將這么簡單的字都讀錯,太不應該」,甚至有網友直斥其「誤人子弟」。那麼,「石」字在這里的正確讀音到底是什麼呢?一個連中學生都會讀的字,大學老師真的不懂嗎? 同時我們也發現王立群先生以前在百家講壇講《史記》的時候也石也讀「shí」,也曾遭受質疑。看來這個問題並不簡單。隨後部分網友指出《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4版),其中「石」字沒有「dàn」的讀音;一本《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5版),其中「石」字「dàn」的讀音後括弧中有一段說明:「在古書中讀shí,如二千石、萬石等。」 據了解北京師范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歷史小說家史傑鵬先生表示,「石」和「擔」的情況屬於同義換讀,把「石」讀作「擔」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因為「一石」和「一擔」的分量相同,因此產生換讀。宋代以後,把「石」讀為「擔」日趨普遍,但也只限於民間,「石」的「dàn」這個音,在《康熙字典》中也不見載,可見這個字的俗讀當時並沒有得到官方承認。史傑鵬為此專門在《文匯報》文匯學人版發表了文章《「二千石」之「石」究竟怎麼讀》來闡述這個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先生認為,漢代的「二千石」肯定不能讀「dàn」音,當時還沒有這個讀音。 由此可見姜鵬在節目中讀作「shí」並不錯。對於網友的質疑,姜鵬顯得頗為坦然,他表示:網路上的質疑是一個健康現象,問題就是應該被用來討論,這樣才能使大家進一步理解某些有疑義的問題。對於「石」字的讀音,他中學時也是讀「dàn」的,上了大學才知道應該讀「shí」。關鍵是討論的過程中不能先入為主,固執己見,一看到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就立刻認為是錯的。豁達的心懷贏得很多人都贊許,這也許就是姜鵬如此年輕就能在史學界有這么好的造就吧。

❻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主辦刊物

中心辦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集刊,刊登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領域的相關版論文,計劃每年由復旦權大學出版社出版一輯,已辦至第三輯。
中心還辦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通訊》,以介紹中心最新動向和研究成果為主,計劃每年年底出版一期,已出版三期。
此外,中心還為商務印書館協辦《中國文字學報》年刊,已出版至第二期。

❼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招研究生嗎

博志復旦考研為你解答:我只知道這幾個復旦的專業有招: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古籍所)
中國文學古今演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漢語言文字學
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考古學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
文獻信息中心
圖書情報(專業學位)

❽ 清華楚簡是古書大發現嗎

是的。

清華楚簡是古書大發現。

2008年,清華大學搶救回一批走私到香港文物市場的珍貴竹簡,依慣例命名為「清華簡」。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錫圭這樣評價:「近年出土材料中,清華簡最為重要,以後還能不能出這樣的資料,還能不能出更重要的資料,這都很難說;清華簡出來以前,誰也想不到有這么一批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批竹簡,2008年9月,清華大學成立了由李學勤先生帶領的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十載光陰,倏忽而逝,清華簡的整理和研究也在此期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11月17日,紀念清華簡入藏暨中心成立十周年紀念活動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本刊簡要梳理回顧圍繞這批竹簡而展開的工作,以紀念「清華簡」的第一個十年。

2008年,清華大學搶救回來一批珍貴的竹簡。7月15日,一批用保鮮膜包裹的竹簡,共計2500餘枚,運抵清華大學圖書館老館,盡管此前已在香港見到過其中幾枚,清華大學的專家們依然激動不已。

在李均明老師帶領下,文物保護專家馬上對竹簡進行搶救性保護,用了三個月時間,首先對2500餘枚竹簡逐枚進行清洗、殺菌。

根據竹簡形制和字體特徵,初步判定為戰國中晚期的楚簡,與以往發現的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竹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近似。

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即被埋藏地下的竹書,逃過了「焚書坑儒」,也逃過了秦漢戰火。因此,清華簡就其內容而言,大多為古書佚籍,這就意味著,清華簡為了解、研究中國先秦時代新增加了諸多重要的歷史文獻。

在搶救保護清理工作緊鑼密鼓進行的同時,當年8月,清華大學決定成立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10月14日,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單位的11位相關專家對這批竹簡作了全面鑒定。出具的《清華大學所藏竹簡鑒定會鑒定意見》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

❾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簡介

中心現有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2名。現有學生2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回14人(含留學生4人),碩士研究答生11人。中心暫不招收本科生。
中心學生培養採取導師指導、集體指導、學生自學及群體讀書會等多種形式。中心鼓勵研究生參加集體項目,培養研究生自學和獨立研究的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創新型人才。
中心研究生已畢業5人次,其中3人取得博士學位,2人取得碩士學位。 中心研究人員承擔教育部相關課題項目3項(含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含重點項目一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投資項目2項,復旦大學「金苗」計劃項目2項,多方合作出版項目1項。這些項目已經有多種科研成果發表,部分項目已經結項。部分項目產生了廣泛影響,其中復旦大學、湖南省博物館、中華書局三方合作項目「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最為社會關注。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