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樣式雷文獻

樣式雷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30 23:47:56

Ⅰ 我國有哪些世界遺產

1、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3、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4、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陵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現存墓封土高40米。陵園布局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約2.5公里,外城周長約6.3公里。

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發現。現已挖掘四個坑,面積共2.5萬余平方米。能內叢葬大量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展現了秦始皇陵的結構布局、設計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

5、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1927年開始發掘,洞內曾發現3個完整的頭蓋骨和一些殘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山頂洞人代表一萬多年前新人的類型,是研究人類進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建國以來,又陸續發現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遺跡等新材料,是研究人類發展史和中國原始社會史極其珍貴的資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樣式雷文獻擴展閱讀

國際社會最初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通常是為了保護史前時期的古老遺物。19世紀中後期,人們開始將中世紀的歷史建築,尤其是教堂建築納入保護之列,並進一步包括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

進入二十世紀,保護對象逐漸擴展至二十世紀初、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文化遺存。同時1945年以後的各類文化遺產也日益受到關注。

1981年,悉尼歌劇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世界遺產委員會以「竣工不足10年的建築作品無法證明其自身具有傑出價值」的理由予以否決。該項目雖然申遺未果,卻引發了人們對二十世紀人類創造的審視和思考,即在充分重視古代遺產的同時,如何評判和對待那些未足百年的人類創造。

在此背景下,受世界遺產委員會委託,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於1986年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了「當代建築申報世界遺產」的文件,內容包括近現代建築遺產的定義和如何運用已有的世界遺產標准評述近現代建築遺產。隨後,一系列關於二十世紀遺產的會議相繼召開。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將二十世紀遺產保護作為一項全球戰略加以推動。在國際社會的帶動下,一些國家也紛紛作出積極反應。

二十世紀遺產的概念也從房屋建築拓展到其他領域的人類創造,一些存在僅數十年的園林、紀念碑、雕塑、港口碼頭、海上石油鑽探平台,以及糧倉、鐵路、生產線等也同樣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保護。

2007年,在首次申遺遇挫的26年之後,悉尼歌劇院以二十世紀遺產的身份進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截至2009年,在《世界遺產名錄》中,共有二十世紀遺產30餘處,其中包括出類拔萃的建築物、獨具特色的城鎮、布局合理的大學校園、著名藝術流派的誕生地,以及昔日舉足輕重的工業廠房和景觀等。

Ⅱ 樣式房的歷任掌案

以雷發達為先河的雷家共有七代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內作為清朝樣式房的掌案頭目。
雷氏家庭原籍江西,從第一代樣式雷—雷發達(1619-1693)在康熙年間由江寧來到北京時就居住在海淀鎮,中間分別為第二代雷金玉,第三代雷聲澄,第四代雷家瑋、雷家璽、雷家瑞三兄弟,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第七代雷廷昌。 在雷金玉死後,雷家受到了同行的排擠,樣式房負責人的職位被別人奪走。據朱啟鈐的《樣式雷考》中描述,張氏抱著雷聲澄到工部哭訴,終於奪回樣式房負責人的職位。雷聲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3個兒子家瑋、家璽和家瑞通力合作,在乾隆、嘉慶年間將樣式房的工作搞得有聲有色,使祖業重新發揚光大。雷家璽又是3兄弟中的佼佼者,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熱河避暑山莊、昌陵和圓明園東路等工程均出自他手。雷家璽去世時,其第三子雷景修年僅22歲。雷景修遵照父親遺言,將樣式房掌案之職讓給別人,自己則甘居其下認認真真工作,24年後才重新將樣式房掌案一職爭回。雷景修曾經在重建被英法聯軍焚毀的圓明園工程中作出過重大貢獻,王其亨先生稱其具有「舍我其誰,矢志不渝」的信念,非常敬業。他在世時不但重修了家譜,對祖墳作了良好規劃,還把祖傳和自己工作中保留下來的設計圖樣,包括各個階段的草圖、正式圖、燙樣模型等專門用三間房子收存起來。國家圖書館現存的絕大部分樣式雷圖檔,就來自於上述家藏。雷景修死後,其本人和妻子先後得到皇帝的誥封。
雷景修的兒子雷思起也非常有出息,生前頗受皇家賞識,擔任樣式房掌案,在重建圓明園、皇家陵墓以及重建太和門等北京很多重要皇家建築工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七代樣式房雷廷昌隨父親雷思起參加過定陵修建和圓明園重修等工程,主事後承擔了同治惠陵、慈安太後陵、慈禧太後陵、光緒崇陵、三海等工程。
據雷氏家譜記載,雷廷昌是樣式房的最後一代傳人,最新文獻顯示,宣統年間還有一代子孫參加了樣式房的建築規劃的設計工作。

Ⅲ 中國文獻檔案遺產名錄的第二批名單

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評審結果揭曉
中國新聞網 2003年10月11日 12:15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日電 (趙銀平 劉建華)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評審會十月十日在北京召開。在初選通過的五十件組檔案文獻中,專家評定出三十五件組檔案文獻列入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入選的檔案文獻中,精品眾多。有迄今為止世人所能見到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以中國傳統繪圖方式繪制的世界疆域圖《大明混一圖》,見證十八世紀中西方文明交往歷史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致乾隆皇帝表文》,還有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最為成熟的類書《永樂大典》以及民間音樂家阿炳親自演奏的六首樂曲原始錄音等。
評審委員會還將在入選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中選取精品申報《世界記憶名錄》。二00三年九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中國雲南麗江的納西東巴古籍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有三件(組)檔案文獻入選該名錄。
中國文化部所屬的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及各級各類檔案館都參加了申報。申報工作對擴大「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的社會影響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並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據悉,中國國家檔案局正在以入選的中國檔案文獻為基礎,積極籌備「中國檔案文獻珍品展」。珍品展將2004上半年在北京開展,並將赴國外展出。《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第二冊也將於今年年底出版
附: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入選項目(35項)
1. 利簋
2. 焉耆——龜茲文文獻
3. 唐代「謹封」銅印檔案文獻
4. 明代洪武皇帝頒給搠思公失監的聖旨
5. 大明混一圖
6. 《永樂大典》
7. 明代徽州江氏家族分家鬮書
8. 戚繼光簽批的申文
9. 史家祖宗畫像及傳記、題跋
10. 彝族文獻檔案
11. 清初世襲罔替誥命
12. 清代四川南部縣衙門檔案文獻
13. 四川自貢鹽業契約檔案文獻
14. 清代樣式雷圖檔
15. 長蘆鹽務檔案
16. 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
17. 林則徐、鄧廷楨、怡良合奏虎門銷煙完竣折
18. 「日升昌」票號、銀號檔案文獻
19. 圖琳固英族譜
20. 江漢關檔案文獻
21. 清代末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九龍關管轄地區圖
22. 昆明教案與雲南七府礦權的喪失及其收回檔案文獻
23. 吐魯番維吾爾郡王額敏和卓及其後裔家譜
24. 上海總商會檔案
25. 清代內蒙古墾務檔案
26. 大清國致荷蘭國國書
27. 清代呼蘭府《婚姻辦法》檔案文獻
28. 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檔案史料
29. 清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
30. 韓國鈞《朋僚函札》檔案文獻
31. 《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
32. 百色起義檔案史料
33. 長征史料
34. 冼星海《黃河大合唱》手稿
35. 民間音樂家阿炳6首樂曲原始錄音

Ⅳ 世界記憶文獻遺產的世界記憶名錄

《世界記憶名錄》收編的是符合世界意義入選標準的文獻遺產,是世界記憶工程的主要名錄。這份名錄由秘書處保管,通過聯機方式在網際網路上公布。
除《世界記憶名錄》以外,世界記憶工程還鼓勵建立地區和國家名錄。這兩個名錄主要收集具有地區和國家意義的文獻遺產。地區和國家名錄並非在重要性上次於世界記憶名錄,而是保護地區和國家文獻遺產的手段,因為並不是所有文獻遺產都具有世界意義。《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就是中國的國家級名錄。 世界記憶名錄,包括世界級、地區級和國家級,收錄了符合相關甄選准則的文獻遺產。
文獻遺產可被列入一個以上的名錄。世界記憶名錄收錄具有全球性意義的文獻遺產。地區和國家名錄則分別收錄具有地區及國家意義的遺產。這些名錄的意義在於:
* 提高政府機構、非政府機構及公眾對其遺產重大意義的認識
* 協助從政府和其他捐助者處籌集資金
凡提名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文獻遺產,必須根據下列甄選標准之一做出相對評估:
1.影響——文獻遺產對世界歷史產生過的超越民族的重大影響,這些文獻不僅具有本民族的意義,而且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域的世界意義。
2.時間——文獻遺產代表性地反映了世界史上的某個重大變革時期,或有助於了解世界某一重大時刻的歷史。
3.地點——涉及對世界歷史或文化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地區和地點。
4.人物——文獻與對世界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有傑出貢獻的個人或民族的生平或著作有密切聯系。
5.主題(領域)——以特殊方式記載世界史或文化中的一個重大主題的文獻。
6.形式和風格——文獻的特殊特徵狀況.是一種風格或形式的典型範例。
7.社會價值——文獻具有超越一個民族文化的顯著的社會、文化和精神價值。
除了以上7個標准以外,還要考慮兩個輔助性標准,雖然它們自身還不夠重要,但有助於提高文獻的重要性。
1. 完整性——如果某文獻遺產顯示出高度的完整性,那它的重要性會提高。
2. 稀缺性——如果某文獻遺產是獨一無二的或特別稀有的,那它的重要性也會提高。
這兩項標准對認定文獻遺產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起參考作用。
有些文獻遺產也許具有一系列符合選擇標準的價值。例如,某文獻是因為某主題或者作者而重要,但也許還有更多的理由,如果再符合輔助標準的話,即完整性和稀缺性,其文化內涵會更大。 截至2013年,中國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文獻遺產共有9份: 序號 文獻遺產名稱 保存地 列入時間 1 傳統音樂錄音檔案 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1997 2 清朝內閣秘本檔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1999 3 納西族東巴古籍 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 2003 4 清代大金榜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2005 5 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 中國國家圖書館 2007 6 《本草綱目》 中日美三國圖書館2011 7 《黃帝內經》 中國國家圖書館2011 8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廣東省檔案局、福建省檔案局20139元代西藏官方檔案西藏自治區檔案館20131、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
(1997年入選)現存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收藏的中國50多個民族的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錄音檔案,長達7000小時。其中包括家喻戶曉的民間藝人阿炳創作的傳世名曲。
2、清代內閣秘本檔
有關十七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的檔案(1999年入選)保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該文獻形成於17世紀中葉,共24件。這部分檔案系統完整地反映了西洋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情況。其核心內容是湯若望案歷史上稱歷法之爭。
3、東巴古籍文獻
(2003年入選)現存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東巴經》是納西族的東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傳承下來的尚存2萬余卷。分別收藏於我國的麗江、昆明、北京、南京、台灣,以及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十多個國家。《東巴經》的內容涉及歷史、哲學、社會、宗教、語言文字,以及音樂、美術、舞蹈等許多傳統學科,被國內外學術界譽為「古代納西族的網路全書」。《東巴經》由東巴文字寫成。東巴文字有2000多個字元,其源甚古,被稱為「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4、清代科舉大金榜
(2005入選)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的標志性文獻檔案,這些「清朝金榜」均為清代士子通過科舉考試殿試的名單。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終於清光緒31年(公元1905年),經歷了1300年的歷史。清代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遇重大吉慶,加開恩科。清代的科考分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個等級,殿試是科考的最高規格,它是由皇帝親自出題對通過了童試、鄉試、會試的貢士們進行考試。殿試的成績榜就是「金榜」。「金榜」是黃紙墨字,書滿漢兩種文字,以皇帝詔令的形式下達。「金榜」分大、小兩種,大金榜加蓋「皇帝之寶」用於張掛,長度一般在15至20米之間,寬為0.8至0.9米之間。小金榜不用印,供皇帝御覽和舉行典禮時宣布名次使用。「金榜」又有文科、武科之分,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張掛於天安門外長安橫街的長安左門,武科大金榜張掛於天安門外長安橫街的長安右門,三天後收回內閣保存。清朝金榜現存有200多份,涵蓋了從康熙6年到光緒29年230多年間科舉考試的殿試成績榜。
5、「樣式雷」建築圖檔
(2007入選)現存於世的樣式雷圖檔逾兩萬件,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有15000餘件,其餘主要收藏在故宮博物 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文物研究所。「樣式雷」為中國清代宮廷建築匠師家族。始祖雷發達(1619~1693),原籍江西。清初,雷發達應募到北京供役內廷,康熙初年參與修建宮殿,被「敕封」負責內廷營造工程。直至清代末年,雷氏家族有六代後人都在朝廷樣式房任掌案職務,歷時200餘年,負責過北京故宮、北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設計的圖樣繪制、燙樣製作,同行中稱這個家族為「樣式雷」。雷氏家族設計製作的建築燙樣獨樹一幟,是了解清代建築和設計程序的重要資料。
6、《本草綱目》
1593年金陵版(2011年入選)該版本已成為世界珍寶,存世不多,現存中國、日本(最多)、美國的圖書館。《本草綱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中國明代李時珍(1518-1593)編著的一部葯物學專著,內容涉及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諸多領域。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該書為「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18世紀到20世紀期間,《本草綱目》被全譯或節譯成英、法、德、俄、韓等20多種語言文字,再版100餘次,在世界廣泛流傳,成為西方許多領域學者的研究對象。
7、《黃帝內經》
1339年胡氏古林書堂印刷出版(2011年入選) 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黃帝內經》為當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性著作,成書於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國戰國時期。該書系統總結了公元前2世紀以前中國古代傳統醫學的實踐經驗,揭示出中醫學的生命觀、思維方式和認知方法。《黃帝內經》所構建的理論體系和醫療模式至今仍然被傳統醫葯學運用和西方醫學借鑒,是世界醫學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最好見證。
8、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
(2013年入選)
「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也叫「匯款與家書同襟」。「批」在閩南語和廣東話中是「信」的意思,海外華僑寄回家鄉的信或款被稱為僑批。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主要發生地以廣東潮汕、福建閩南地區居多。100多年前,大量國人前往東南亞謀生,當時通信相對閉塞,華僑們只能靠僑批傳音信、寄錢回家。僑批是維系海外僑胞和國內僑眷的紐帶,也是僑鄉發展的重要原動力。「僑批檔案」包括「福建僑批」和「廣東僑批」兩部分。福建和廣東保存的僑批檔案及相關文獻達16萬件之多,來自廣東三大僑鄉的達到16萬件,包括潮汕僑批10萬余件、五邑僑批4萬余件、梅州僑批1萬多,福建僑批數量僅萬余件,但保存時間跨度長,獨具閩南特色,是「僑批檔案」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一種說法是,僑批檔案,廣東看數量,福建看精品。僑批具有真實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見性和完整性等特點,作為珍貴的民間文書,有別於一般書信,它涵蓋僑鄉與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信息,融匯中外商貿往來、郵傳、驛遞、金融、匯兌等方面的歷史記錄,是未經後來人刻意雕琢的史信,被盛贊為中國「20世紀的敦煌文書」。
9、元代西藏官方檔案
(2013年入選)
「元代西藏官方檔案」共有22份珍貴的元代歷史檔案。這些珍貴的元代檔案文獻大致年代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檔是用八思巴文書寫的元代皇帝給西藏地方寺院、官員等的聖旨,是元代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來往的重要文書檔案之一。由於八思巴文是曾在元代輝煌並流行近百年之後逐漸從人們的視覺和意識中消失的文字,紙質版八思巴文檔存世極為稀少,西藏自治區檔案館保存至今的這4份紙質八思巴文檔案對元代時期與西藏地方政府關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依據作用。其他18份藏文鐵券文書形成年代大致為公元1304年始到公元1367年止,其內容多為當時地方政權所有者為其管轄的官員、寺廟下發的文書,包括薩迦法王的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書。這些檔案文書保存完好、發掘並向世人展示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將對元代西藏地方政權變化、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提供極高的研究價值。這22份珍貴的西藏歷史檔案是西藏自治區檔案館館藏檔案的極少部分,是從整理出的近一百萬件檔案中挑選出來的年代較久遠、價值較高的西藏歷史檔案。

Ⅳ 「樣式雷」那些雷姓人的經歷,簡介

中國清代宮廷建築匠師家族:雷發達,雷金玉,雷家璽,雷家瑋,雷家瑞,雷廷昌等。
在十七世紀末年,一個南方匠人雷發達來北京參加營造宮殿的工作。因為技術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擔任設計工作。從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築如宮殿、皇陵、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的。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
樣式雷祖籍江西永修,從第一代樣式雷雷發達於康熙年間由江寧來到北京,到第七代樣式雷雷廷昌在光緒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等設計和修建工程。因為雷家幾代都是清廷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用今天話說就是首席建築設計師),即被世人尊稱為"樣式雷",也有口語話"樣子雷"的叫法。
雷發達在很長時間內被認為是樣式雷的鼻祖。在樣式雷家族中,聲譽最好,名氣最大,最受朝廷賞識的應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修建圓明園而開始執掌樣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任此職務的人。康熙在《暢春園記》里曾經提到他非常牽掛一位傑出的匠師,即指雷金玉。
直至清代末年 ,雷氏家族有6代後人都在樣式房任掌案職務,負責過北京故宮、三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設計 ,同行中稱這個家族為「樣式雷」。雷氏家族進行建築設計方案 ,都按1/100或1/200 比例先製作模型小樣進呈內廷 ,以供審定。模型用草紙板熱壓製成,故名燙樣。其台基、瓦頂、柱枋、門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風紗櫥等均按比例製成 。雷氏家族燙樣獨樹一幟,是了解清代建築和設計程序的重要資料。留存於世的部分燙樣存北京故宮。
後加的:

雷發達(樣式雷)

孫劍

樣式雷 又名樣子雷、樣房雷,是清代巧匠雷氏世家的俗稱。雷氏世家先後7代,其中9人具有重要影響。建築學。

雷氏世家祖居江西,為江右巨族,子孫散居江西、江蘇等地。自明代以來,雷氏作為營造工匠,世代傳授其業。清康熙時雷發達與堂兄發宣被召募赴北京,參加皇家園林建築工程,即為雷氏北遷,形成「樣式雷」一門的開始。雷發達應當是「樣式雷」世家的始祖。

雷發達,字明所。明代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於金陵(今南京)。

雷發達召募入京後,現在只知道:康熙中葉營建三大殿,發達以南匠供役其間。具體情況不詳。據北京圖書館善本部藏同治四年初,雷金玉玄孫雷景修所立「雷金玉碑記」及有關資料證明,康熙時有關太和殿的修建及重修工程,雷發達都不可能參加。以前有關雷發達太和殿上樑的傳聞與佳話,並不可靠。後來他一直到70歲「解役」。但其活動還不清楚。

在「樣式雷」世家的形成中雷發達長子雷金玉則具有重要地位。「樣式雷」在清代聲名顯世以雷金玉為肇始,雷氏世家族譜也以雷金玉為遷京的祖先。

雷金玉,字良生。順治十六年(1659)生;雍正七年(1729)卒。

雷金玉入仕以監生考授州同。康熙二十八年(1689)雷發達「解役」,雷金玉繼承父業,任營造所長班。後投充內務府包衣旗,供役圓明園楠木作、樣式房掌案。康熙年間,在海淀修建清代第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暢春園,由包衣工匠營造。雷金玉領楠木作工程。當正殿上樑時,康熙帝親臨上樑典禮,雷金玉大顯身手,使上樑得以順利完成,受到康熙皇帝召見,賜掌內務府總理欽工處,賞七品官,食七品俸。後來他參加雍正朝圓明園的再建工程,任楠木作樣式房掌案,帶領樣式房樣子匠進行設計(畫樣)、制模(燙樣),圓滿地完成了工程的設計施工,受到雍正皇帝重視。他七十壽辰,雍正命太子書賜「古稀」二字匾。第二年去世,又蒙皇恩賞賜盤費,奉旨歸葬江蘇。

雷金玉六娶,生子五人,當雷金玉歸葬南國,其他四子隨靈南歸,出生才三日的雷聲■隨母留居北京,成為「樣式雷」世家的又一位傳人。

雷聲■,字藻亭。雍正七年(1729)生於北京;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

雷聲■幼,留居北京,由母張氏撫養,但不久樣式房掌案被同僚攘奪。後張氏抱聲■到工部泣訴,才「恩准以聲■嗣業」。雷聲■承值內廷正值乾隆中葉大興土木之際,但各類記載對聲■一生遭遇及事跡述及甚少。

雷聲■長子家瑋、次子家璽、幼子家瑞三人,重操先祖事業,並力合作,才使樣式雷世家再次繁昌。

雷家瑋,字席珍。乾隆二十三年(1758)生於北京;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雷家璽,字國賢。乾隆二十九年(1764)生於北京;道光五年(1825)元霄節猝死。雷家瑞,字征祥。乾隆三十五年(1770)生於北京;道光十年(1830)卒。

乾隆南巡,沿途各省,修建行宮。雷家瑋奉派查辦外省各路行宮及堤工等工程,以及淮內鹽務、私開官地等事。事跡不詳。乾隆五十七年(1792),雷家璽承辦萬壽山、玉泉山、香山園庭工程及熱河避暑山莊的修建。中途又赴辦昌陵工程。隨後又主持圓明園楠木作事,直到猝然去世。雷家瑞因兄家璽赴辦昌陵工程,他便接替圓明園掌案,在樣式房料理一切官事,後因內務府蘇大人添派為樣式房掌案頭目。嘉慶時營造南苑工程,家瑞又主持楠木作內■硬木裝修,並赴南京采辦紫檀、紅木、檀香等名貴材料,並經手在南京雕鏤完畢。返回北京後又主持「料木歸公安攏」,竣工後辭歸回家。

家瑋、家璽、家瑞兄弟三人,生當乾嘉盛世,先後「繼武供事於乾嘉兩朝工役繁興之世」,不僅參加並主持過當時主要皇家園陵的建造活動,而且還承辦其他慶賀典禮工程,如宮中年例燈彩以及西廠焰火,乾隆八十萬壽典景樓台等,頗負盛名。

到雷家璽三子雷景修一代,國運日衰,樣式雷幾代經營過的著名園林建築圓明園被焚毀。雷景修及其後代就在這樣的時世中繼續著祖先的事業。

雷景修,字先文,號白璧(一為字白璧,號先文),又號鳴遠。嘉慶八年(1803)生於北京;同治五年(1866)卒。

雷景修16歲時就隨父親在圓明園樣式房學習「世傳差務」。父親家璽突然辭世後,因他年紀較小,又差務繁重,恐辦理失當,按照遺囑,將掌案名目請夥伴郭九承辦十餘年。「雷景修墓碑」雲,於道光己酉年,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回」自辦。雷景修生逢亂世,土木興造遠不如前代,直到咸豐八年(1858)才因「遵旨籌餉例報捐,恩賞九品職銜」。後才因營建定陵,受清室器重,在同治二年(1863)封「誥授奉政大夫之職」。去世後,因後代之功,又於光緒六年(1875)受敕贈「通奉大夫、賜之誥命,為二品封典」。咸豐十年(1860),圓明園罹難兵火。設於其中的檔房關閉後,便移居西直門內東觀音寺。在這里雷景修搜集承接保存了大量設計圖紙及模型。《樣式雷考》雲:「景修一生中工作最勤,家中裒集圖稿、燙樣模型甚多,築室三楹為儲藏之所,經營生理,積貲數十萬。」其中一部分今天仍可看到。

雷景修的兒孫又趕上同治朝園陵重修或擴建等工程,「樣式雷」世家又一次引起時人注目。

雷思起,字永榮,號禹門。道光六年(1826)生於北京;光緒二年(1876)卒。雷景修第三子。

雷思起同治四年以定陵工程之功,以監生賞鹽大使銜。後來眾議修復圓明園,他進呈圖樣,與其子廷昌受同治帝召見五次。具體不詳。

雷廷昌,字輔臣,又字恩綬。道光二十五年(1845)生於北京;光緒三十三年(1907)卒。

光緒朝先後有幾次較大規模的皇家園陵建築活動。光緒三年惠陵金券合攏,隆恩殿上樑,當時供職樣式房的雷廷昌有功,以候造大理壽丞列保賞加員外郎銜。隨後又參加建造普祥、普陀二陵及修築三海,籌辦萬壽山慶典工程,朝野關注,「樣式雷」世家最後一次令朝官側目。

隨著清王朝的滅亡,樣式雷世家也隨之零落。至20世紀20—30年代,因生活所迫,雷氏後代陸續將先輩的遺物出售,散於國內外。據雲有《雷氏大成族譜》傳世,但自20—30年代以後,再無人見得,而其後代的下落,經查找,也無線索。

在清代皇家宮廷、園林、陵墓的建造活動中,自康熙中葉以後近二個半世紀的時間里,樣式雷氏世代在樣式房或楠木作主持工程的進行。在進行某項建築工程之前,按慣例要由「樣式房」聯合其他相關機構,提出完整詳細的設計方案。雷氏家族是製作紙硬樣模型及小木作裝修雕刻(楠木作設計)的世業專家。雷氏在主持樣式房、楠木作工作時,將這些技術運用於建築設計,從而在皇家建築的設計與營造以及器服典禮工程的設計方案中,表現出了高度的建築設計藝術成就。

清代大量興建苑囿,最為著名的有承德避暑山莊和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這些建造活動與樣式雷氏是分不開的。關於雷發達,現已知道的不多了,到後代雷金玉手中,參加暢春園,圓明園工程,大顯身手,贏得了時人贊譽。「萬園之園」——圓明園工程,前後經營一百多年,自雷金玉之後,雷家瑋主持對圓明園東路的設計與施工;雷思起同治時又主持了重建的設計工作。這些活動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圓明園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雷家瑋兄弟三人主持萬壽山頤和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的設計工作,為雷氏世家增添了新的光彩。三園以三山為主體設計布局、組景,使水體、建築、道路、樹木花草,構成天然之境,與江南園林風格迥異,趣味別具。熱河避暑山莊,也以自然山嶺多處為主體布局借景,只有五分之一平地,如意洲、萬樹園的設置更是匠心獨具。現在眾人皆知的北海及中、南海,初建於遼代,經元、明經營,到清代,亭館樓閣,隨意設置,已不諧調。光緒年間由雷廷昌主持再度重修,擴大設計,適添景緻,基本上形成今天的布局。

樣式雷氏在清中後期,又常負責陵寢工程的設計。雷家璽設計嘉慶昌陵,雷思起設計咸豐定陵,雷廷昌設計同治惠陵及慈安太後陵、慈禧太後陵,並成功地解決了難度很大的地下宮殿主室——金券合攏等問題,達到了很高技術水平。

樣式雷世家最為重要的貢獻不僅表現在其設計成果的最後現實化,而更主要地體現在其設計過程本身——圖樣的繪制、模型的製作方面。大規模的群體建築,必然需要一種多人能夠識別遵循的整體設計圖、甚至構造模型,以表達用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情況。在我國這一過程雖出現很久了,就目前所知戰國時就有了建築總平面圖,隋代已出現了模型設計,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專門技術。但到建築設計高手樣式雷手中,又有了更大的改進,現在遺留下來的實物,充分說明了這一技術在清代的發展。這批遺物圖樣大多藏於北京圖書館善本部,燙樣主要在故宮博物院,少量散見於清華大學等處。其時代是道光、咸豐、同治幾朝。

皇家工程,需先選好地址,由算房丈量,內廷提出建築要求,最後由樣式房總體設計,確定軸線,繪制地盤樣(平面圖)以及透視圖、平面透視圖、局部平面圖、局部放大圖等分圖,由粗圖到精圖,才算設計圖完成。雷氏圖樣的設計過程清楚地反映了這一特點,已與現代設計十分相似。而在平面圖中繪制個別建築物的透視圖,是雷氏創造性地運用互相結合之法,更精確地表現個別情況的手段。當設計精圖確定後,又繪制准確的地盤尺寸樣,以反映復雜關系、諧調空間布局,估工估料。雷氏在這方面顯示了高度的技巧,或從庭院陳設到山石、樹木、水池、船塢、花壇,或從地下宮殿的明樓隧道,到地室、石床、金井,均按比例進行安排,用像硬紙板一樣的東西做成模型,並使某此部件能夠拆卸,便於觀看內部結構。此外雷氏的設計還注重建築位置的科學性與環境的諧調性,既使二者巧妙配合,又顯示中國建築群的變化布局藝術。樣式雷在清代200多年的建築活動中留下了永存的紀念。

樣式雷世家生平事跡簡表

文 獻

原始文獻

〔1〕北平圖書館藏樣式雷藏圓明園及內庭陵寢府第圖籍總自,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7(1933),3-4,第127-146頁。

〔2〕雷金玉碑記、雷金玉妻張氏碑誌、雷景修墓碑,北京圖書館善本部藏。

〔3〕雷金兆:雷氏遷居金陵述,北晨畫刊,6(1935),9,第44頁。

〔4〕雷氏同族爭工的短札,北晨畫刊,6(1935),9,等45頁。

研究文獻

〔5〕朱啟鈴輯,梁啟雄校補:哲匠錄·雷發達(附朱啟鈴:樣式雷考),中國營造學社匯刊,4(1934),1,第84-89頁。

〔6〕劉敦楨: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中國營造學社匯刊,4(1933-1934),2,3-4,第121-171頁。

〔7〕單士元:宮廷建築巧匠——樣式雷,建築學報,1963,2,第22-23頁。〔8〕王其亨、項惠泉:「樣式雷」世家新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7,2,第52-57頁。

Ⅵ 截止2012年,中國共有幾項文獻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1、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1997年入選)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藏的中國50多個民族的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錄音檔案,長達7000小時。其中包括家喻戶曉的民間藝人阿炳創作的傳世名曲。
2、清代內閣秘本檔(1999年入選)
包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的《清代內閣秘本檔》中有關17世紀中葉西洋傳教士在華活動的24件滿文檔案文獻。
3、雲南省麗江納西族《東巴經》手稿(2003年入選)
《東巴經》是納西族東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傳承下來的尚存2萬余卷。分別收藏於中國的麗江、昆明、北京、南京、台灣,以及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十多個國家。《東巴經》的內容涉及歷史、哲學、社會、宗教、語言文字,以及音樂、美術、舞蹈等許多傳統學科,被國內外學術界譽為「古代納西族的網路全書」。《東巴經》由東巴文字寫成。東巴文字有2000多個字元,其源甚古,被稱為「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4、清代科舉大金榜(2005年入選)
殿試揭曉的榜式稱為「金榜」。金榜用黃紙墨書考中進士人的名次、姓名、籍貫,以皇帝詔令的形式下達。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張掛於京城東長安門,武科大金榜張掛於京城西長安門,三天後收回宮中。清朝金榜現存有200多份,涵蓋了從康熙6年到光緒29年230多年間科舉考試的殿試成績榜。
5、清朝「樣式雷」建築圖檔(2007年入選)
「樣式雷」為中國清代宮廷建築匠師家族。負責過北京故宮、北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設計的圖樣繪制、燙樣製作,同行中稱這個家族為「樣式雷」。
6、《黃帝內經》(2011年入選)
《黃帝內經》版本是公元1339年由胡氏古林書堂印刷出版,為當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性著作,成書於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國戰國時期。該書系統總結了公元前2世紀以前中國古代傳統醫學的實踐經驗,揭示出中醫學的生命觀、思維方式和認知方法。《黃帝內經》所構建的理論體系和醫療模式至今仍然被傳統醫葯學運用和西方醫學借鑒,是世界醫學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最好見證
7、《本草綱目》(2011年入選)
《本草綱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中國明代李時珍(1518-1593)編著的一部葯物學專著,內容涉及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諸多領域。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該書為「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18世紀到20世紀期間,《本草綱目》被全譯或節譯成英、法、德、俄、韓等20多種語言文字,再版100餘次,在世界廣泛流傳,成為西方許多領域學者的研究對象。

Ⅶ 中國哪些文獻入選了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由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評定,其麾下有66個國家委員會參與。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國家每兩年可申報兩部古籍文獻。迄今為止,共有100個國家的299份文獻和文獻集合入選,我國共有十個項目入選。
1、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
1997年入選
現存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收藏的中國50多個民族的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錄音檔案,長達7000小時。其中包括家喻戶曉的民間藝人阿炳創作的傳世名曲。
2、清代內閣秘本檔
1999年入選
有關十七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的檔案,保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該文獻形成於17世紀中葉,共24件。這部分檔案系統完整地反映了西洋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情況。其核心內容是「湯若望案」,歷史上稱「歷法之爭」。
3、東巴古籍文獻
2003年入選
《東巴經》由東巴文字寫成,東巴文字被稱為「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東巴經》現存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是納西族的東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傳承下來的尚存2萬余卷。內容涉及歷史、哲學、社會、宗教、語言文字,以及音樂、美術、舞蹈等許多傳統學科,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的網路全書」。
4、清代科舉大金榜
2005年入選
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朝金榜現存有200多份,均為清代士子通過科舉考試殿試的名單。
「金榜」為黃紙墨字,書滿漢兩種文字。大金榜加蓋「皇帝之寶」用於張掛,長度一般在15至20米之間,寬為0.8至0.9米之間。小金榜不用印,供皇帝御覽和舉行典禮時宣布名次使用。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張掛於天安門外長安橫街的長安左門,武科大金榜張掛於天安門外長安橫街的長安右門,三天後收回內閣保存。
5、「樣式雷」建築圖檔
2007年入選
現存於世的「樣式雷」圖檔逾兩萬件,這些圖檔均由「樣式雷」家族創作繪制。清初,原籍江西的雷發達應募到北京供役內廷,康熙初年參與修建宮殿,被「敕封」負責內廷營造工程。直至清末,雷氏家族有六代人在朝廷樣式房任職,負責過北京故宮、北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設計的圖樣繪制、燙樣製作。
6、《本草綱目》
2011年入選
《本草綱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明代李時珍編著的一部葯物學專著,內容涉及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諸多領域。18世紀到20世紀期間,《本草綱目》被全譯或節譯成英、法、德、俄、韓等20多種語言文字,再版100餘次,在世界廣泛流傳。
7、《黃帝內經》
2011年入選
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黃帝內經》為當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性著作,成書於距今22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黃帝內經》所構建的理論體系和醫療模式至今仍然被傳統醫葯學運用和西方醫學借鑒。
8、僑批檔案
2013年入選
僑批檔案由17萬份僑批構成,「批」在閩南語和廣東話中是「信」的意思,海外華僑寄回家鄉的信和錢款被稱為僑批。
100多年前,大量國人前往東南亞謀生。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主要是經由「水客」、遞送。「水客」往返國內外,將華僑信款親手交給僑眷,或是先用所託批款采購貨物回鄉,待出售後再將原款及批信交給僑眷,而「水客」們還必須取得收款人的回信,並將它帶給匯款人才算完成整個作業。清末,出現了專門從事該行業的金融機構。
9、元代西藏官方檔案
2013年入選
「元代西藏官方檔案」共有22份珍貴的元代歷史檔案,這22份珍貴的西藏歷史檔案是從近一百萬件檔案中挑選出來的年代較久遠、價值較高的西藏歷史檔案。
這些珍貴的元代檔案文獻大致年代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檔是用八思巴文書寫的元代皇帝給西藏地方寺院、官員等的聖旨,是元代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來往的重要文書檔案之一。其他18份藏文鐵券文書內容多為當時地方政權所有者為其管轄的官員、寺廟下發的文書,包括薩迦法王的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書。
10、南京大屠殺檔案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0月9日發布的消息,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Ⅷ 世界記憶文獻遺產的中國檔案文獻

在「世界記憶工程」的推動下,中國國家檔案局於1995年牽頭組織成立了世界記憶工程中國委員會,其參加單位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國委員會、中國國家檔案局、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中國文化部檔案處,並開始對瀕臨危險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進行調查。
2000年,國家檔案局正式啟動了旨在確定、保護、管理和利用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的系列計劃和措施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同年成立了「遺產工程」課題組,將其作為軟科學加以研究,並制定出《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總計劃》(討論稿),這對啟動「遺產工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01年2月國家檔案局負責牽頭組織成立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規劃、組織協調「遺產工程」工作。
2001年5月10日至11日,為推動「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工作的全面開展,國家檔案局在北京召開了「世界記憶工程」暨「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申報工作座談會。會議明確了「遺產工程」的目的和意義,通報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總計劃》(討論稿),對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申報組織工作、申報范圍以及申報材料的准備等提出了具體要求,研究部署首批申報工作。會後「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申報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
全國各級檔案館的領導對「遺產工程」給予了高度重視,積極部署申報工作,相繼成立了由局館領導任組長和有關處室人員組成的本地區申報「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本地區的申報工作,調研、制定本地區申報工作規劃和年度申報計劃,監督、指導規劃和計劃的實施,還確定了具體負責此項指導任務的聯系人。各檔案館根據「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入選標准細則標准,精心選材,認真審定,選擇本地區有特色、有典型意義的,同時又是最急需搶救的檔案文獻進行申報。
為確保對各地申報的檔案文獻進行准確評估,增加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文獻的權威性,同時根據《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總計劃的要求,2001年11月國家檔案局組織成立了由季羨林先生任名譽主任的在京知名的文獻、檔案、古籍、史學界專家組成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是檔案部門的一項長期工作,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檔案是我國檔案寶庫中的重中之重,是進行檔案搶救的重點。「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將從各地申報入選的項目中,選擇具有國際級文化價值的檔案文獻,推薦申報《世界記憶名錄》。使這些檔案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被充分認識,並得到進一步搶救和利用。
國家檔案局於2002年3月8日組織召開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評審會,評定通過48件組檔案文獻第一批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文獻遺產保護工程得到了很好的實施,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增強了全民族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意識,還促進了與保護相關的規章制度的建立。最為重要的是,已經形成了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三個不同層次的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分別對入選的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三個不同層次的文獻遺產實行集中領導和分級管理。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入選標准細則》從主題內容、時間、地區、民族與人物、形式與風格、系統性、稀有性等七個方面明確了判定檔案文獻價值的相對標准。之所以稱之為相對標準是因為任何一件或一組檔案文獻價值的確定,沒有絕對的評價尺度,其重要程度和影響大小均取決於與其他檔案文獻的比較。
1. 主題內容——檔案文獻所反映的主題內容,是判斷其價值的重要因素。凡是反映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科學技術、社會等方面發生的某些重大事件的具有典型意義、標志性的檔案文獻,特別是反映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和重大科學發現、發明以及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重大變革的檔案文獻,都具有重要價值。
2. 時間——檔案文獻形成的時間,是決定其價值的關鍵因素,其包含兩層含義:
① 檔案文獻形成時間的遠近。在其他標准等同的前提下,檔案文獻形成的時間越久遠,其價值越大。
②檔案文獻形成時間的具體階段性。歷史呈階段性發展,不同的歷史階段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在檔案文獻價值判定上同時具有時間相對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產生於某一重要歷史階段的檔案文獻,會比時間較久遠的檔案文獻更有價值。
3 .地區——中國領土幅員遼闊,不同地域在歷史上發展水平不均,在各個歷史階段所起到的作用和做出的貢獻也不一樣。因此檔案文獻所反映的地區,也成為判定其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地區具有典型性;改革開放的廣州、深圳則具有新的地區典型意義;香港、台灣、釣魚島等地區關系主權歸屬等,凡是反映類似區域重大情況的檔案文獻,其價值更大。
4 .民族與人物
① 民族——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民族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反映某一民族形成、發展,反映各民族生活習俗、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的檔案文獻,以及反映各民族抵抗侵略、維護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檔案文獻,都具有典型意義。
② 人物——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不可忽視。一些著名人物的手書原稿,無疑比普通人物的檔案文獻更珍貴。
5 .形式與風格——中國的檔案文獻具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同時期的檔案文獻無論是載體還是書寫技術都有各自獨特的形式和風格,形式和風格獨特的檔案文獻,則更具有典型意義。
6. 系統性——如果一組檔案文獻顯示出高度的系統性,其價值也會加倍提高。
7. 稀有性——如果一件(組)檔案文獻其形制和功能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稀有,則具有較高的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入選標准細則》中規定,檔案文獻符合七項標准之一,即有可能入選,但從入選的檔案文獻來看,僅符合一個標準的卻並不多見,而更多的是因同時符合多項標准而入選名錄。 截至2010年2月,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先後公布了三批名單,共計113件(組)。 序號 文獻名稱 批 次 列入時間 1 尹灣漢墓簡牘中的西漢郡級檔案文書 第一批 2002年3月 2 《宇妥·元丹貢布八大密訣》手寫本 第一批 2002年3月 3 唐代開元年間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第一批 2002年3月 5 元代檔案中有關西藏歸屬問題的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6 元代第七任帝師桑結貝給塔巴貝的封文 第一批 2002年3月 7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實錄稿本》(部分) 第一批 2002年3月 8 明代「金書鐵券」 第一批 2002年3月 9 明代徽州土地產權變動和管理文書 第一批 2002年3月 10 明代諫臣楊繼盛遺書及後人題詞 第一批 2002年3月 11 清代皇帝對鄂爾多斯蒙古王公的誥封 第一批 2002年3月 12 清代玉牒 第一批 2002年3月 13 清代金榜 第一批 2002年3月 14 清代宋昊所著《剿撫澎台機宜》 第一批 2002年3月 15 清代、民國阿拉善霍碩特旗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16 貴州省「水書」文獻 第一批 2002年3月 17 《般若波羅蜜多經八千頌》檔案文獻 第一批 2002年3月 18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給新疆蒙古吐爾扈特部落的敕書 第一批 2002年3月 19 清代五大連池火山噴發滿文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0 大生紗廠創辦初期的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1 清代獲鹿縣永壁村保甲冊 第一批 2002年3月 22 清代秘密立儲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3 江南機器製造局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4 清代《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總圖》 第一批 2002年3月 25 清代《清漾毛氏族譜》 第一批 2002年3月 26 清代吉林公文郵遞實寄郵件 第一批 2002年3月 27 中國近代郵政起源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8 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9 中國北方地區早期商會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0 湯壽潛與保路運動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1 蘇州商會檔案(晚清部分) 第一批 2002年3月 32 蘭州黃河鐵橋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3 《京張路工撮影》 第一批 2002年3月 34 清代吉林打牲烏拉捕貢山界與江界全圖 第一批 2002年3月 35 雲南護國首義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6 孫中山手跡——「博愛」題詞 第一批 2002年3月 37 中山手稿——致日本友人犬養毅函稿 第一批 2002年3月 38 中山陵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9 廣州中山紀念堂建築設計圖紙 第一批 2002年3月 40 民國時期的中國西部科學院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1 錢塘江橋工程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2 抗戰時期華僑機工支援抗戰運輸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3 老舍著《四世同堂》手稿 第一批 2002年3月 44 周恩來總理修改的中印總理聯合聲明草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5 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補充發言手稿 第一批 2002年3月 46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7 納西族東巴古籍 第一批 2002年3月 48 永州女書檔案文獻 第一批 2002年3月 49 利簋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0 焉耆——龜茲文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1 唐代「謹封」銅印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2 明代洪武皇帝頒給搠思公失監的聖旨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3 大明混一圖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4 《永樂大典》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5 明代徽州江氏家族分家鬮書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6 戚繼光簽批的申文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7 史家祖宗畫像及傳記、題跋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8 彝族文獻檔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9 清初世襲罔替誥命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0 清代四川南部縣衙門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1 四川自貢鹽業契約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2 清代樣式雷圖檔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3 長蘆鹽務檔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4 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5 林則徐、鄧廷楨、怡良合奏虎門銷煙完竣折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6 「日升昌」票號、銀號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7 圖琳固英族譜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8 江漢關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9 清代末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九龍關管轄地區圖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0 昆明教案與雲南七府礦權的喪失及其收回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1 吐魯番維吾爾郡王額敏和卓及其後裔家譜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2 上海總商會檔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3 清代內蒙古墾務檔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4 大清國致荷蘭國國書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5 清代呼蘭府《婚姻辦法》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6 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檔案史料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7 清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8 韓國鈞《朋僚函札》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9 《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0 百色起義檔案史料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1 長征史料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2 冼星海《黃河大合唱》手稿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3 民間音樂家阿炳6首樂曲原始錄音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4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畢摩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85 敦煌寫經 第三批 2010年2月 86 《新刊黃帝內經》 第三批 2010年2月 87 《本草綱目》(金陵版原刻本) 第三批 2010年2月 88 錦屏文書 第三批 2010年2月 89 清初滿文木牌 第三批 2010年2月 90 清代庄妃冊文 第三批 2010年2月 91 雍正皇帝為指派康濟乃辦理藏務事給達賴喇嘛的敕諭 第三批 2010年2月 92 清代四川巴縣檔案中的民俗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93 嘉慶皇帝為確立達賴靈童事給班禪活佛的敕諭 第三批 2010年2月 94 僑批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95 清朝同治年間繪制的《六省黃河堤工埽壩情形總圖》 第三批 2010年2月 96 清代黑龍江通省滿漢文輿圖圖說(同治年間) 第三批 2010年2月 97 清代黑龍江地方鄂倫春族滿文戶籍檔案文獻(同治、光緒年間) 第三批 2010年2月 98 李鴻章在天津籌辦洋務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99 清末雲南為禁種大煙倡種桑棉推行實業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0 延長油礦管理局「延1井」(陸上第一口油井)專題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1 山西商辦全省保晉礦務有限總公司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2 蘇州市民公社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3 晚清、民國時期百種常熟地方報紙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4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5 浙軍都督府湯壽潛函稿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6 民國時期籌備三峽工程專題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7 孫中山葬禮紀錄電影原始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8 八一南昌起義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9 南京國民政府商標局商標注冊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0 湘鄂贛省工農兵銀行發行的貨幣票券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1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相關專題檔案(五組)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2 茅盾珍檔——日記、回憶錄、部分小說及書信、隨筆等手稿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3 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檔案 伊布 第三批 2010年2月

Ⅸ 簡述「樣式雷」及其歷史貢獻

「樣式雷」,是對清代200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 中國清代宮廷建築匠師家族:雷發達,雷金玉,雷家璽,雷家瑋,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

樣式雷祖籍江西永修,從第一代樣式雷雷發達於康熙年間由江寧(現江蘇南京)來到北京,到第七代樣式雷雷廷昌在光緒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等設計和修建工程。因為雷家幾代都是清廷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用今天話說就是首席建築設計師),即被世人尊稱為"樣式雷",也有口語話"樣子雷"的叫法。

雷發達在很長時間內被認為是樣式雷的鼻祖。在樣式雷家族中,聲譽最好,名氣最大,最受朝廷賞識的應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修建圓明園而開始執掌樣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任此職務的人。康熙在《暢春園記》里曾經提到他非常牽掛一位傑出的匠師,即指雷金玉。

直至清代末年 ,雷氏家族有6代後人都在樣式房任掌案職務,負責過北京故宮、三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設計 ,同行中稱這個家族為「樣式雷」。雷氏家族進行建築設計方案 ,都按1/100或1/200 比例先製作模型小樣進呈內廷 ,以供審定。模型用草紙板熱壓製成,故名燙樣。其台基、瓦頂、柱枋、門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風紗櫥等均按比例製成 。雷氏家族燙樣獨樹一幟,是了解清代建築和設計程序的重要資料。留存於世的部分燙樣存於北京故宮。

(9)樣式雷文獻擴展閱讀

樣式雷改變了中國古代建築傳統中「見物不見人」的弊病。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古代沒有留下有關建築理論的系統專著,其論述散見於各種文史典籍中,介紹中國建築的偉大成就時,很少提及建築設計者。

樣式雷家族留存的燙樣模型,給人以清晰的信息,便於我們了解、研究紫禁城及圓明園、頤和園及清帝陵等建築實物的設計理念,更可作為古建築設計、修繕、研究參考的依據。樣式雷家族7代人主持了清代皇家多種建築的設計,體現出豐富的建築思想,堪稱最牛御用設計世家,他們的故事已經成為傳奇。

樣式雷是對中國古代建築營造制度的重要補充。中國古代建築的營造制度,主要源於《周禮·考工記》《周易》等文獻中關於建築技術、建築做法及建築禮制的相關規定,突出在建築等級、建築工藝、建築布局、建築構造、建築色彩等方面的文字表達,其意義往往不明晰。

宋《營造法式》提供了古建築的營造法則、營造尺寸、做法大樣等內容,但上述的制度規定並未上升到實物角度。樣式雷家族留下的燙樣實物,有助於我們互相參照,從材料、尺寸、樣式、工藝等角度全面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營造制度。

Ⅹ 簡述「樣式雷」及其歷史貢獻

「樣式雷」,是對清代200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 中國清代宮廷建築匠師家族:雷發達,雷金玉,雷家璽,雷家瑋,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

歷史貢獻

樣式雷世家最為重要的貢獻不僅表現在其設計成果的最後現實化,而更主要地體現在其設計過程本身——圖樣的繪制、模型的製作方面。大規模的群體建築,必然需要一種多人能夠識別遵循的整體設計圖、甚至構造模型,以表達用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情況。

在中國這一過程雖出現很久了,就目前所知戰國時就有了建築總平面圖,隋代已出現了模型設計,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專門技術。但到建築設計高手樣式雷手中,又有了更大的改進,現在遺留下來的實物,充分說明了這一技術在清代的發展。

這批遺物圖樣大多藏於北京圖書館善本部,燙樣主要在故宮博物院,少量散見於清華大學等處。其時代是道光、咸豐、同治幾朝。


(10)樣式雷文獻擴展閱讀:

故宮、天壇、頤和園、圓明園、清東西陵、北京三海、承德避暑山莊,這些氣勢恢宏、工藝精湛、構造科學的清代皇家建築如今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而這些建築的背後,它們的設計者和建造者,便是清代著名建築世家——「樣式雷」。雷家七代人在長達二百多年間為皇家進行宮殿、苑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等設計和修建工程。

因為雷家幾代都是清廷內務府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即被世人稱之為「樣式雷」。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